钦州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地理中心。自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以来,钦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3倍,吸引了中石油、中船、中粮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钦州落户,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临港工业体系。2017年,钦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8%,比全自治区平均水平高5.7个百分点,位居全自治区第一。
不过,钦州并不满足于此。随着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的建成,钦州市正在加速构建大开放、大通道、大港口、大产业、大物流的新格局。“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把钦州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南向通道陆海枢纽城市,奋力谱写新时代钦州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钦州市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革冰说。
枢纽地位更加突出
记者采访的第一站,是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这个公司坐落在山清水秀的中国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位置的钦州港。
“我们公司是当年为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化炼油化工产业布局而设立的。”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委*方栋梁介绍说,公司的炼油项目于2007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并于同年11月份正式动工建设,年炼油能力为1000万吨,项目技术定位为大规模、短流程、燃料型炼油厂。
方栋梁坦言,这一项目刚规划建设时,不少人担心原油供应问题。近年来,钦州港的港口物流条件日臻完善,港口的原油吞吐能力完全能满足公司的原料进口和油品出口需求。如今,这一项目对于优化中国石油炼油化工业务布局,解决“北油南调”的被动局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南向通道建成了,钦州又正处在南向通道的陆海节点上。这对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企业都是一个重大利好。”方栋梁说。
方栋梁所说的“南向通道”,是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下,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为关键节点,中国西部相关省区市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通过区域联动、国际合作共同打造的,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2017年9月28日,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海铁联运常态化班列(北部湾港—重庆)在钦州港东站首发,与9月25日在重庆铁路口岸启运的(重庆—北部湾港)常态化班列互为对开班列。这标志着西部地区第一条南北纵向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正式运行。
2017年11月5日,首趟“蓉欧+”东盟国际海铁联运班列到达钦州港东站,打通了经钦州港出境,站点延伸向东南亚、中东地区的物流新通道。而后,北部湾港至印度/中东远洋航线及至新加坡天天班公共航线在钦州保税港区也正式启动。
今年1月17日,首趟由广西发出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从钦州港火车东站驶出,前往波兰马拉舍维奇。这是继“渝桂新”“陇桂新”“蓉欧+”东盟国际海铁联运班列贯通后取得的又一项新成果、新突破。
*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总*在2017年4月到广西考察时就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释放“海”的潜力、打造好向海经济等作了重要指示。
在钦州市市长黄海昆看来,建设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是**、国务院根据国际国内新形势对广西等西部省份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西部和东南亚地区互联互通水平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的重大战略举措。
“为了进一步抢抓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我们提出要"建设一带一路南向通道陆海枢纽城市,构建大开放、大通道、大港口、大产业、大物流新格局"的新时期钦州发展新目标新思路。”王革冰说,这一新目标新思路,既与钦州长期以来建设大港口、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思路一脉相承,又把握新机遇、担当新使命,实现了发展目标和思路的与时俱进。
现代物流蓄势待发
“对接东盟,物流天下。”在钦州保税港区管委会一楼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闪烁着这样一行文字。
在钦州市委常委、保税港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雄昌看来,这与钦州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十分契合。王雄昌说,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全国物流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从“向东向海”的物流走向转变为“两纵三横”的全方位物流格局,连接中亚和东南亚的西部物流主通道已经形成。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沟通“一带一路”成为钦州保税港区的重要职责。
王革冰表示,现代物流贯穿一二三产业,连接生产与消费,既是基础性的产业,也是综合性强、渗透力强的复合型先导性产业,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是南向通道建设带来的最直接的产业。
“钦州已经成为南向通道重要的海陆枢纽城市。”王雄昌说,一方面,东南亚不少货物经过直达班轮运抵保税港区后,再通过铁路运往西南、中南;另一方面,甘肃、四川、重庆的货物也可以通过铁路货运送抵保税港区,再由这里出海。
黄海昆告诉记者,南向通道的贯通将促进沿线各地资源、产业、人员等要素的快速流动,是一条极具经济价值的掘金之道,也是一条兼顾费用和效率成本的便捷贸易通道。
根据测算,通过南向通道铁海联运,重庆与广西北部湾港之间的铁路运输时间仅需2天,比江海联运至东盟地区,国内段运输即可节约10天至13天,至东盟主要港口全程将提前20天左右。南向铁海联运班列,运输成本比江海联运略高,但比空运降低80%—85%,比公路运输降低50%。
随着南向通道优势效应的不断聚集和释放,港口作为钦州市建设“一带一路”南向通道陆海枢纽城市核心资源的地位进一步凸显。自治区将钦州港定位为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的最关键通道、西南中南战略支点的核心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一线门户,钦州市则加快推进港口的建设,倾力“一带一路”的战略门户港。
黄海昆表示,目前,钦州市正在对接南向通道的建设运营要求,对钦州港的码头、铁路、公路、站场、物流、产业布局建设进行统筹梳理研究,开展规划调整。
有了港口作依托,钦州打造南向通道重要海陆枢纽城市的底气更足了。王雄昌说,立足于南向大通道建设,钦州正积极往外拓展航线,目前航线已覆盖亚洲所有重要港口,通过新加坡等地的港口,便可与全球主要港口联通。
王革冰表示,钦州还将瞄准打造千万标箱大港的战略目标,推进港口向大型化、集约化、国际化升级发展。深化与国内外港航物流企业的合作,开通加密覆盖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主要港口的集装箱直航航线,培育至欧美、非洲等远洋航线,拓展国际或区域水水中转,提升钦州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提升港口大进大出的能力,解决大型集装箱船舶进港靠泊的问题。
1月17日上午11时许,随着一声汽笛长鸣,载着电器包材、精细板材等货物的集装箱搭乘中欧班列从钦州港火车东站缓缓驶出,开往波兰马拉舍维奇。
这是首趟由广西发出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标志着广西钦州在建设“一带一路”南向通道陆海枢纽城市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钦州市委*王革冰表示,南向通道建设为钦州带来了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钦州必须最大限度地抓住机遇,将更多的资源、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要素吸引集聚到钦州,构建现代陆海产业体系,坚决不让“通道”成“过道”。
提前谋划不做“过道”
南向通道是钦州坚持陆海统筹,实现内外联动开放发展的基础,是建设“一带一路”南向通道陆海枢纽城市的基础工程。
不过,也有人担心,钦州的大通道新格局,是否会成为单纯的“过道”?“我们从大通道建设开始,就一直在谋划将大通道的优势释放出来,避免成为‘过道’。”王革冰说。在她看来,大通道必须陆上连通西南、华南等地区,海上以连通新加坡为关键节点直达东盟地区、走向全世界。在此基础上,再构建与钦州的要素资源相匹配的通道经济。
钦州市市长黄海昆告诉记者,要避免成为单纯的过道,关键在于自身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钦州充分利用南向通道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努力破除交通、资金等发展瓶颈,主动承接“高颜值、高素质”的产业转移,不断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做强实体经济。
黄海昆介绍说,近年来,钦州市加快打造现代临港产业集群、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将更多的资源、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要素吸引集聚到钦州,最大限度地用好南向通道的机遇,构建现代陆海产业体系。“随着南向通道建设的推进,钦州的海铁联运模式对于制造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强。”钦州市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强宗说。
在保税港区采访时,李强宗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印证。钦州市委常委、保税港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雄昌说,一家名为金特安的新材料防爆轮胎制造公司已经决定将生产线从深圳搬到钦州保税港区。这家公司拥有60多项国际专利,2018年计划投资2.6亿元。
“从深圳到钦州,金特安看中的是这里距离东盟国家更近,有航运优势;而且保税港区正在洽谈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对于轮胎厂家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王雄昌说。
5年前,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所在地还是南海之滨的茫茫滩涂。如今,这里已是另一番景象:纵横交错的道路、现代气派的厂房、清新宜人的城市绿地。目前,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已经吸纳了91个产业项目落户,总投资约900亿元,预计达产总产值逾1350亿元,实现税收80多亿元。
钦州市委副*、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朴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区位优势明显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加快了国际产能合作,积极探索以资本为导向的园区开发模式,积极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产业实力,为园区发展积蓄新的能量。“钦州的产业发展有载体、有基础、有优势、有机遇,这是通道不会单纯成为‘过道’的重要保障。”王革冰说,钦州市将继续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打造石化等产业集群。坚持临港大工业和县域中小产业双轮驱动,建设临港配套产业园,促进县域向沿海发展。扩大与南向通道沿线城市的产业投资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搭建产业转移企业走向东盟市场的平台。以全产业链为方向,积极承接沿海和西南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吸引腹地企业和东部沿海企业到钦州设立生产加工基地。
大工业与白海豚同在
随着南向通道的贯通,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正在钦州加速动工落地。一个以石化、装备制造、造纸等产业集群为主要支撑的钦州正在加速崛起。不过,这个蓬勃发展的工业大市,也有着绿色娇柔的一面。“我们不会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追求GDP的规模和增速。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时刻提醒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王革冰说。
说起钦州市保护生态环境的成绩单,黄海昆如数家珍。在他看来,最令钦州人感到自豪的,还是当地两张响当当的生态文明“名片”:红树林、白海豚。前者被誉为“海岸卫士”,后者则是“海上大熊猫”。“这些年来,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协调好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创新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护白海豚,并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下大功夫,始终坚持大工业与白海豚、红树林共存。”黄海昆说。
在钦州三娘湾,由于生态环境好,常年有野生中华白海豚栖居于此,堪称生态和谐的自然奇观,被誉为“中华白海豚之乡”。黄海昆告诉记者,钦州近海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看到野生中华白海豚的地方。三娘湾海域也是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和栖息地,是众多留鸟理想的栖息、觅食地。
良好的生态资源,也为钦州发展向海经济奠定了更好的基础。在三娘湾海域、七十二泾大蚝现代特色养殖示范区,连片的万亩蚝排一望无际。2016年,钦州市大蚝养殖面积达15.8万亩,产量24万吨,大蚝综合产值26亿元。“观最美内海,品蚝情美味”已成当地脍炙人口的宣传标语。
面朝大海,产业花开。“钦州因海而兴,向海发展一直是我们开放开发的战略方向。”王革冰表示,钦州将进一步巩固钦州“大工业与白海豚同在”的海洋生态品牌,全面提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和治理能力;同时,加快构建向海经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发展海洋一二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现代远洋渔业、沿海休闲渔业、滨海特色农业等,培育海洋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建立海洋经济产业集聚区。